首页>专题 > 正文

世界资讯:同一个屋檐下:与老人、2岁小孩同住,这样居家隔离避免了传染

2022-12-14 18:24:42来源:南方plus

一家里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居家隔离往往成为必要,但如何避免传染给老人小孩,成为了诸多家庭的关注点。

在记者的采访中,家住石家庄、上海、成都的三位感染者在居家隔离后逐渐康复,并在期间成功避免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在一名受访者看来,感染或许有早晚,但不能一次性全部“沦陷”或快速“破防”,以防小孩无人照顾或让老人在身体不够好时面对病毒。


(资料图片)

感染者居家隔离期间应该采取何等的防护措施,受家庭硬件、心态、获取信息等多方面的影响,几名感染者通过不同的努力,做到了“同住一个屋檐下”却避免了感染。居家隔离时,如何保护好家人,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不论能起到多大作用,肯定是能多做一步就多做一步。”

人民日报发布的“居家治疗”信息。

尝试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丈夫12月4日确诊阳性到一周后核酸转阴,石家庄网友@兜兜麻麻和2岁的孩子做到了与感染者同住但没被感染。

居家隔离期间加强防护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孩子感染,“现在药物不好买,医院病人扎堆”,“能错峰阳性就错峰,哪怕等她爹好了,也能有人来照顾我们,不然一家子都沦陷了不好弄了。”

类似的窘境确实存在。12月12日,北京的赵娜和丈夫几乎同时发烧,当晚,他们睡在了次卧,两个年纪较小的孩子睡在主卧。“如果他们也同时感染了,我们本身状态就不好,也没法照顾他们”。

为避免传染给孩子,赵娜和丈夫尽量避免跟孩子接触,但一些接触难以减少,比如做饭送饭、孩子心理上需要自己的时候。一旦需要接触时,她和丈夫就戴N95口罩,酒精随身携带,一接触就消毒。

兜兜麻麻分享丈夫的主要用药和恢复情况。

12月4日,兜兜麻麻的丈夫身体不舒服,体温37.4摄氏度,抗原检测阳性,他们当即采取了分房隔离的措施。除了上厕所外,丈夫不出房间。如要进出隔离房间或公共场所,均佩戴口罩。兜兜麻麻称,病人戴N95口罩,自己和孩子戴普通的医用无纺布口罩。

居家隔离期间的一个难点是公共区域的防护和消毒。在兜兜麻麻家里,卫生间只有一个,丈夫如厕结束盖上马桶盖,约半小时后她再去给马桶边上一圈擦拭消毒,厕所里面喷雾消毒,病人接触过的门把手、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她也会用酒精擦拭。家里每天上下午通风至少半小时,这期间她会戴口罩做好保暖避免感冒。卫生间及隔离房间的垃圾桶每天更换垃圾袋。

饮食是另一个难点。为了保证丈夫身体营养补充上,兜兜麻麻选择自己在家做饭。饭做好后,她用丈夫的一套碗筷盛饭送到他屋里,吃完以后分开清洁,先刷洗自己和孩子的,丈夫的碗筷洗完后用开水再冲一遍消毒。

12月5日,兜兜麻麻的丈夫头疼加重,浑身疼痛,体温37.5摄氏度,次日退烧,疼痛症状减弱,“基本好多了”;12月10日,抗原检测结果仍显示阳性,但无明显症状,食欲大增。在兜兜麻麻看来,“感染前三天不好受,头疼咽喉疼没食欲,确实比感冒重一些,熬过那几天就好了。”

在这期间,兜兜麻麻和丈夫每天自测抗原。13日,她告诉记者,丈夫核酸检测已经阴性,抗原还有特别浅的杠,“准备再坚持几天。结束以后,把他的房间多通通风,床单被褥洗洗暴晒”。

12月12日,兜兜麻麻将居家隔离经验发表在个人社交平台,有网友称没被感染是靠自身免疫力、运气乃至玄学。她觉得,与其把身体健康交给运气这种不确定因素,不如把它掌握在自己手里,“去努力尝试一把”。

兜兜麻麻在个人社交平台分享经验。

成为家里的公共人

12月12日,上海的薇薇安发烧第二天,抗原检测阳性第一天,她家时隔半年迎来第二位居家隔离的感染者。

今年5月,薇薇安的父亲感染后就曾居家隔离过一段时间,家里其他三个人成功避免了感染。父亲感染是因为口罩戴得不标准,又在做核酸的路上和当时未确诊阳性的人同坐一台电梯。和感染者接触后,薇薇安一家每天做两次抗原,前两天一切正常,但变化很快就来了,第三天早饭时间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非常慌,但结果还好,说明抗原起到了预警作用”。

当时感染者居家隔离信息不如现在多,薇薇安就向身边的亲戚、同事学习经验。舅舅一家的经验是戴好口罩,即使是普通的口罩也可以;同事一家的经验是做好消毒和通风;她自己也会再上B站吸取比较大的Up主在国外居家隔离的经验。

薇薇安总结父亲当时居家隔离的经验。她父亲今年64岁,母亲60岁。

薇薇安家三室一厅,父亲居家的那段时间,父亲、丈夫、妈妈和猫分别住在三个房间,她住在客厅由六张椅子组建的临时床铺上。薇薇安主要负责照顾父亲,与父亲的接触也最多,她把自己形容成家里的公共人,尽量减少另外两个人和病人的接触。这么安排是有规划的,“万一阳了,也是我先阳,跟我爸一起去方舱,我妈跟猫可以留在家里”。

这次薇薇安感染,官方的新冠感染者居家隔离指引方案已经发布,不过,她还是将父亲感染时的居家隔离经验总结了下来:小便次数多就在隔离房间摆放痰盂,大便去卫生间后要消毒;生活垃圾剩菜剩饭丢在隔离房间内靠门位置的大垃圾袋里,之后再全副武装丢出去;房间通风,尽量不要和家人呆在一个空间;病人餐具用滚烫水煮沸30分钟以上再臭氧消毒,病人的衣服单独一次性洗,多晒阳光。薇薇安说,父亲转阴之后,有时抗原还是两条杠,“但是不再害怕,应该只是病毒残留而已”。

薇薇安父亲当时服用的药物。

薇薇安决定继续沿用这套居家隔离方案,她的考量主要在于母亲。11月29日,薇薇安的母亲换人工关节手术刚刚出院,“我比较怕传染给她,等她恢复好一点,身体好一点的时候再面对病毒”。在她看来,人终究要走出去,到社会面上的话,很难去避免病毒,但晚点感染能够有一些参考经验,对老年人尤其如此。

薇薇安当时住在六张椅子组建的临时床铺。

出于三天换一次药的需求,薇薇安的母亲最近频繁出入医院,医院要求进出出示抗原自测或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因此她的母亲有时会去采样点做核酸。薇薇安不赞成母亲的做法,她嘱咐母亲去医院之前做好抗原自测,据她的观察,现在去核酸采样点的人一般都出现了问题,“现在去做核酸挺危险的”。她告诉记者,自己12月11日做核酸时就发现不少老人也排队,“你身体自己是最清楚的,不要太依赖于一定要有个东西去证明”,“希望可以宣导一下”。

薇薇安父亲居家隔离的那段时间,猫咪和妈妈住在一起。

两次感染者居家隔离的体验是不同的。这一次,薇薇安觉得不再那么压抑,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官方政策中的倡议让她有了确定性,之前成功的经验也让她有一定的信心,她也和朋友、网友分享这些经验。

“这些都做到,我觉得就不用太担心”

12月8日,成都的涂益感到头疼,背部很冷,浑身都不舒服。那几天,任职的学校里陆续有学生感染新冠病毒,她怀疑自己也可能感染,就做了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弱阳。

确诊后,涂益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她觉得“可以接受,反正有什么症状吃什么药,都提前买了的”。

涂益在主卧隔离,房间里有厕所。隔离的时候,丈夫做好饭送到门口,她拿到屋里吃了之后再放回到门外,门把手会用消毒液消毒。房间也会消毒,每天隔一会儿就把窗户打开通风。涂益一般不开门,开门就把口罩戴好。

“这些都做到,我觉得就不用太担心”,涂益说。她也告诉记者,即使感染,现在心态也比较好,“自己经历了就觉得没有很可怕,像感冒一样,对症吃药就好”。

涂益准备的药物。

涂益的孩子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她居家隔离的时候孩子也在。隔离第一天,由于怕孩子感染并传染给其他同学,涂益没让孩子上学。

12月12日周一,涂益的孩子没有症状,才返回学校,当天抗原检测结果也是阴性。13日,涂益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在教学楼跑上跑下没有问题,但她之前还是担心传染性。同事安慰说,“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感染过康复了”。

(文中名均为化名)

南方日报记者 张晋 徐勉 见习记者 吴彬彬

标签: 一个屋檐下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