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 正文

头条焦点:警惕!“自杀读物”再现,除了严查,这些事要注意

2023-03-27 20:43:06来源:南方plus

近日,“自杀读物”再次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也引发家长的担忧和质疑。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家长发现曾有抑郁症状的孩子在国内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本“教人自杀的书”,该书内文有各种自杀方法,以及自杀的痛苦度、麻烦度等露骨内容。


(资料图片)

据悉,该书源于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被日本列为禁书,未在中国大陆出版过,但在网络上被人翻译成简体中文版本。由于讨论自杀方法已违背提倡延续生命的道德标准,该书没过几年便被日本各都道府县列入有害图书名单并限制贩售。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该书得到国内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则是因为其在国内某视频平台播放的一部日本动漫中出现;该动漫虚构故事主角曾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自杀。在该平台上,有人拍摄介绍该实体书内容的视频并上传,评论区部分网友留言求图书资源,甚至声称要模仿书中行径,有网友呼吁切勿随意购买此书。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早在二十年前就受到国内媒体甚至公安部门的广泛关注。对此,不少家长表示担忧,也有家长质疑该书危害读者心灵健康。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很明显,未成年人处于对生命、人生的好奇与探索阶段,对相关话题与事物充满一定的求知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未成年人对生命的释义有着积极、准确的理解。

在个人成长阶段,对周遭事物、价值体系的构建往往来自家庭、同辈、学校,以及如今互联网纷繁的信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社交平台、网络游戏等,早已成为未成年人形塑价值观的一环,其中涉及的价值观,难免有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知。

这需要有关部门不断对相关生产、传播、售卖渠道进行严查监管。不过,在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中,“死亡”并不经常被提起。

当家庭、学校等忌讳用合理健康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生死”时,未成年人往往只能通过网络上传播的书籍、视频等其他出版物来了解生命和死亡的定义。而当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合理引导时,未成年人可能会对相关话题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甚至会因缺乏与长辈的沟通,而陷入消极的生命观念中。

无疑,当我们呼吁严查彻查相关“自杀读物”的出版、销售、传播途径时,我们或许也应反思是不是还欠孩子们一堂公开、合理的“死亡教育课”,主动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记者】杨琼

图片、部分资料来自南方都市报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