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 正文

热点在线丨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心理因素可导致“主观性失眠”

2023-03-21 17:41:19来源:南方plus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近年来,人们的整体入睡时间延迟,睡眠质量和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睡眠障碍人群不断扩大、年轻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提醒,有的人晚上并非不困,但是一直“刷手机”或者胡思乱想导致无法入睡;还有的人晚上睡眠质量其实不错,但总是觉得自己没睡好。这些“主观性失眠”的背后,都是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在影响睡眠。


(资料图)

每周出现3次失眠要留心

李叔今年53岁,在商场做保安工作。近2年,他总感觉身体不舒服,后脑勺紧绷。他的睡眠质量差,经常一整晚只能睡3小时左右,记性也变差了,做事感到力不从心。

近几个月,李叔又开始频繁头晕。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他此前控制良好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指标再次出现异常。当地医生为李叔调整了降压和降糖方案,但考虑到李叔存在长期的失眠症状,建议他去睡眠专科就诊排查。

李叔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医,潘集阳接诊了李叔。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潘集阳了解到,近两年李叔家里出现变故,他经常感到紧张、担心,身体不适也是此时开始出现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在为患者做睡眠监测。

结合李叔在睡眠医学中心完成的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结合临床表现,潘集阳诊断李叔出现了慢性失眠障碍、焦虑障碍,给他开了抗焦虑、改善睡眠的药物进行治疗。

潘集阳介绍,如果每周至少3次失眠,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并对白天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等带来不良影响,就达到了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失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甚至与更高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需注意的是,失眠与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共病的情况普遍存在,两者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李叔的不适,就是慢性失眠障碍共病焦虑的结果,他的躯体不适症状除了与原有疾病控制不佳相关,也是焦虑症状在身体上的表现。

潘集阳建议,如果出现了长期的失眠或情绪低落,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前往专科就诊评估,以防止情绪症状的进一步加重或失眠症状演变为慢性失眠障碍。

开车时打瞌睡,他醒来一阵后怕

王先生今年45岁,平时应酬多。近来,王先生经常在白天工作时感到过度疲倦,还经常感到头痛、头晕。他以为是自己没睡好,于是晚上尽量早睡,但总会突然醒来,第二天仍然感觉非常困倦。

有一次,他开车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间稍微久一点,他竟然打起了瞌睡。虽然他及时被妻子叫醒,但事后想起都会后怕。妻子还发现,王先生在睡觉时会出现响亮的打鼾声,还会出现呼吸暂停,吓得赶紧推醒他。

为了查出原因,王先生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做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结果显示,王先生患有中度到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睡眠呼吸疾病,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由于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夜间猝死。

潘集阳提醒,如果发现身边的人鼾声后伴有无声的呼吸暂停,或伴有窒息的哽咽声或喘息声,最好建议他到医院进行检查。

25岁的年轻人小白,也总是打瞌睡。不管晚上睡了多久,他都经常会在开会或开车时突然睡着,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有时候,他还会在入睡或醒来时出现生动且可怕的幻觉,还会出现“鬼压床”的情况。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门诊,小白做了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潘集阳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小白患上的是发作性睡病。

潘集阳介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能力。发作性睡病的标志之一是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睡病患者可能会突然和无意地入睡,发作时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危险和破坏。

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治愈发作性睡病的方法,但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潘集阳建议,如果出现白天过度嗜睡等症状,应及时排查并治疗。

【记者】朱晓枫

【通讯员】张小涛 张灿城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最新新闻

精彩放送